关税大战已步入白热化阶段,此次美国对半导体启动全面调查,再次为医疗器械领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01
4月15日,据财联社报道,美国商务部在两份公告通知中表示,已开始调查“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药品和药品成分,包括成品药”进口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此次针对半导体的调查范围广泛,将评估传统芯片和尖端芯片的进口情况。根据政府公告,此次调查将涵盖所有半导体的进口,以及用于制造这些半导体的设备,还包括含有这些部件的电子产品。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15日援引彭博新闻社报道,这是美国对半导体和药品加征关税的前兆,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恐进一步扩大。半导体技术系现代医疗设备的重要驱动力,大到PET-CT、血氧仪、呼吸机,小到除颤器、植入式起搏器,都与半导体紧密相关。尤其当下医疗设备开始同AI深度融合,新的算力革命正在兴起,半导体技术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4月13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美政府11日晚间宣布对一系列电子设备免除关税,而这些相关产品将被归为半导体类别,为确保它们回归本土生产,美国预计将在“一两个月内”出台专项“半导体关税”。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医疗设备用到的国产半导体器件占总体中国医疗半导体采购量的4-5%左右。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启动对半导体的调查,并将其国家安全绑定,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医疗设备行业形成新的冲击,短期或将造成部分核心部件采购成本上升,甚至供应链中断。但从长期视角出发,危机同机遇始终相伴而生,国家层面为技术洗牌大潮已布局多年。首先是技术破局的脚步从未停歇,并逐渐迈入成果回报期。与此同时,政策、市场双驱动扶持也在加速跟进。以医疗领域为例,国内多地均发布过“进口医疗设备采购清单”,明确限制部分进口医疗器械,为国产设备推广创造利好条件,也为国内半导体发展提供买方保障。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晶圆厂商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较2021年明显提升,中低端半导体产品如连接器、放大器等国产化率提高。中国对半导体这一卡脖子技术的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国产替代责任加身
在本轮关税博弈产生的连带效应下,医疗器械行业受到冲击领域的并不仅限于半导体。4月4日,商务部官宣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立案调查,以及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CT球管是CT中最昂贵的消耗部件,根据万睿视财报,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台CT球管每2-4年会更换一次,全球CT存量市场每年的替代球管需求量约为10-14万支。
调查消息传出,国内CT市场瞬间迈入新的变革期。同上文半导体事件逻辑类似,若最终裁定倾销成立,国内CT相关企业也将面临成本提高与本土替代的重要抉择,庞大的中国存量市场将对事件最终走向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智银资本研报,由于我国CT使用率过高,部分医院甚至达到了每6-12个月更换一次球管。因此,我国CT存量市场每年的替代球管需求量约为4-6万支。综合来看,仅我国每年CT替代球管的市场规模就可达百亿元以上。对于本体球管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化已创造出巨额增量空间,而能承载多少将取决于技术增高水平;对于跨国企业而言,若不愿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在华生产或技术授权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也将对中国CT球管产业的整体升级形成助力。时至今日,本轮博弈的最终结果还尚无定论,虽然大概率会对国内外医械企业造成成本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器械出海之路走不通了。据近日央视《新闻1+1》节目报道,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表示,美国市场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但从占比来看,它只占到我们出口比重的15%,所以仍然还有85%的更广阔的世界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与此同时,医械领域自主可控的号角已吹响多年,如今正到了检验之时。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自产化高的国内企业将具备巨大优势,且在集采政策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有望迎来业绩确定性和估值修复。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